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回应了市场监管这些热点

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回应了市场监管这些热点

发布时间:2021-04-19阅读次数:来源: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4月15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审改办协调局局长迪晶,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杨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介绍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务院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审改办协调局局长迪晶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杨洁女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先生,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作介绍,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下面我们首先请迪晶先生作介绍。


迪晶(徐想 摄)


国务院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审改办协调局局长迪晶: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按照安排,我首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的总体情况。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对于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李克强总理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放管服”改革要继续啃硬骨头。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这个文件。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这个文件。经李克强总理的签批,近日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印发了这个文件。《意见》围绕“六稳”“六保”,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一些务实管用的政策和改革举措。在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和企业关心的一些问题,从“放管服”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改革举措,以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务实管用。对于一些改革方向看得准,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觉得还有一些风险的事项,我们是提出来,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对于一些地方试点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的措施,我们进行了总结提炼,作出了一些制度性安排,在全国进行推开。  三是注重系统集成,放管结合。坚持放管结合并重,强化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条系统推进改革,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的监管,确保放管的有序衔接。  《意见》的主要内容从七个领域提出了40多项具体的改革举措,涉及降低就业门槛、健全惠企服务机制、提高投资审批效率、消除消费的隐性壁垒、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等20个方面。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督促指导,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改革能够落地见效。谢谢。寿小丽:

好,我们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焦非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意见》对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作出了规定。请问近年来在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后续还有什么考虑?谢谢。

杨洁(徐想 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杨洁:

感谢您对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是激发投资市场活力,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合理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落实,推动各地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抓好投资领域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  二是建标准,会同国务院17个部门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规范》,推动将项目代码编制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  三是推协同,深化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创新应用,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审批数据资源共享,避免企业重复填报、部门重复核验。  四是强储备,组织各地方和有关部门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指导督促各地方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依法合规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建设。  五是抓进度,加快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进度,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农”和水利、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建设。按照“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六是促投资,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持续推动各地向民间资本推介有吸引力的项目,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提高投资审批效率。我们将认真落实《意见》要求,营造更优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放管服”改革。组织开展投资领域行政执法专项监督,促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深入贯彻实施。指导地方加快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投资管理服务方式。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强化审批数据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意见,明确共享重点、共享路径和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  三是进一步健全投资管理配套制度体系。制定印发中央预算内投资资本金注入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制度规范,促进投资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研究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约束性制度机制,加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地方完善本区域投资管理制度体系。  四是进一步深化在线监管平台创新应用。打造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指导在线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加强项目调度和监管、促进利企便民提供重要支撑。  五是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推动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落实中小企业降成本政策,提升民间投资能力。  六是进一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抓紧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力度。新型城镇化领域,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领域,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沿江高铁、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焦非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这次国务院文件中提出了规范改进认证服务,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谢谢。


刘卫军(徐想 摄)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提了一个有关质量认证方面的问题。质量认证这项工作专业性也非常强,所以也非常高兴借此机会把质量认证的概念跟记者朋友们做一个介绍。
  质量认证是第三方认证机构所开展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一种评价活动,有典型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特征,也就是国际上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也被誉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和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质量认证工作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务院在2018年1月专门发布了3号文件,《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把质量认证定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定位为产品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面,也多处提到了质量认证的内容。目前,我国有700多家认证机构,颁发有效证书270万张,涉及的获证组织80万家左右。所以,针对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这个问题,的确,这次国务院的文件里面明确提出,要规范改进认证服务,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认证市场的活力。按照文件的要求,推动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脱钩,提高市场的开放度,促进公平有序的竞争。目的就是要凸显认证机构独立的第三方属性。比如说,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检验认证机构,去年已经从市场监管总局进行了脱钩,交由国资委进行管理。同时这个文件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管,对不规范的认证行为,要进行严厉查处。同时,要求认证机构通过网站或者其他形式,公布认证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开展认证的领域、认证规则、收费标准、认证结果等,都是为了提高认证服务的质量。  第二,清理、整合、规范涉及认证的评价制度。目的就是要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根据国务院2018年3号文件的规定,凡是已经建立国家统一认证制度的,不再设立类似的评价项目。比如我们正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对原有的节能、环保、循环、低碳、再生等产品的评价项目进行整合,建立了国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并且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目前,国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已经覆盖到建材、快递包装、电子电器等领域,累计颁发的认证证书已经超过了1万多张。  第三,健全政府、行业和社会多方面的认证采信机制。目的就是避免重复性认证评价,推动各相关方面积极采信合规的认证结果,推动各相关方面实现认证结果的互认通用,最后的目的就是实现“一次认证、市场通行”,畅通市场循环。谢谢您的提问。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焦非 摄)海报新闻记者: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有所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与世界银行体系有所不同,请问目前这套体系运用情况如何?总体来看,中国的营商环境状况如何?谢谢。

杨洁:

  感谢您的提问。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部署,本着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牵头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通过近年来的评价实践,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评价工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开始显现。  从指标体系看,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导向。评价指标体系紧扣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紧扣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要求,紧扣投资吸引力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投资吸引力、体现监管与服务三个维度,包含18个一级指标和87个二级指标,综合反映各地营商环境情况。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感受,比如,2020年评价中,我们发放企业问卷36万余份,电话采访企业1900余家,深度对接企业200余个;拨打调查核验电话2万余通;暗访政务大厅超过320家;通过电话核验、企业调研、大厅暗访、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方式,更深入地听取和了解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感受和意见,市场主体、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度高,真实评估各地营商环境情况。  从探索实践看,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6批次的营商环境评价。2018年,我委牵头组织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2个城市开展了两批次营商环境试评价。2019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委组织41个城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并在东北地区21个城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试评价。2020年评价范围进一步拓展到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国家级新区。通过评价,参评城市系统检视本地区营商环境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整体进步非常显著,基本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良好效果。同时,多批次的评价,为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方法、积累评价经验,打下了基础。总体上,这套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各城市相关领域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可以精准找到各自的短板不足,同时可以对标看到学到标杆城市先进做法,不少城市的相关领域改革已经从追赶者,逐步成为并跑者、领跑者。调研时有的企业表示,现在办事创业很便利,地方政府主动从企业角度考虑问题,主动服务企业,从过去的人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人、精准推送。当然,评价体系和方法还需要不断完善,发挥好引领和督促作用。  从改革成效看,更多改革经验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在开展评价的同时,我委注重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城市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鼓励各地方比学赶超、良性竞争,推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改善。2020年,我们发布了首部《中国营商环境报告》,全面展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案例,带动全国范围对标先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问目前中国营商环境的状况,这是个综合性的问题。从营商环境状况看,涌现出一大批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城市。各地区各城市对营商环境越来越重视,不少省市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主动作为、改革创新,推出了一批针对性强、获得感高的改革举措。比如,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零跑腿”体验、实施“免打扰”监管、打造“公信力”政府等,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各地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日趋浓厚,全国层面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各地方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我国保持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谢谢您的提问,我就回答这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焦非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今年“放管服”改革的主要工作举措有哪些?迪晶: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谢谢。关于今年的“放管服”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我们主要是确保提出的各项举措得到落实。简单地说,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放出活力。第二,管出公平。第三,服出效率。  在“放”的方面,主要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分行业、分领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和减时限。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涉企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地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还包括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汽车和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为企业松绑减负。还包括优化职业资格目录,整合职业属性比较相近的、功能相似的职业资格,减轻群众取证和拿证的负担。  在“管”的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顶层设计。这一块也有三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与信用等级和风险程度挂钩的分级分类监管。二是针对一些跨部门的监管事项,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避免重复检查、推诿扯皮这样的事情。三是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纠正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执法行为。  在“服”的方面,主要是优化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这里面也有几项重点工作,包括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集成化改革,从市场主体和企业“办成一件事”的角度出发,为大家提供套餐式、打包式、主题式服务。二是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结算等在内的70多项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去年我们在这里说过一次,那是两年的目标,今年要实现的是70多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三是推进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打通“数据壁垒”,推进相关信息的共享、互认和应用。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分行业、分领域地把这些重点工作逐步落到实处。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提问(焦非 摄)


香港中评社记者: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我国对反垄断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一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领域也成为了反垄断监管的重点领域。未来对于平台经纪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和处罚会否越来越严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刘卫军:  谢谢您提了一个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市场体系的核心在于公平竞争,反垄断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都离不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社会强烈关切,把维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反垄断执法的力度,鲜明释放了无论线上线下都不能成为反垄断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有效预防和制止了垄断的行为,保护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加大重大案件的查办力度。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满足广大经营者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期望,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提升反垄断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反垄断的治理体系,增强反垄断的治理能力,增强监管的权威性。您提到的这些具体问题,都在我们关注的重点之内。谢谢您的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焦非 摄)


中国日报记者:  在《意见》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推动优化就业环境中提到了要支持提升职业技能。请问在支持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吴礼舵(徐想 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  感谢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也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应该说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为提升劳动者技能,采取了很大力度。我们按照国务院要求,提出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315工程”,就是用3年的时间,拿出1千亿的专项资金,培训人次数不少于5千万。今年是“315工程”收官之年,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采取五项措施。  第一,调标准。我们要求,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师资培训、培训时长等因素,合理调整培训标准,目的就是要发挥好一千亿就业资金的效能。同时,企业以工代训的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活力。  第二,提质量。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作为质量年的首要任务,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加强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去年我们和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从2020年到2022年,培养培训家政、养老等从业人员五百万人次以上。  第三,增实效。培训的针对性要加强,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加大易返贫致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地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的创业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培养,使企业新入职、转岗和在岗员工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后,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依托电子社保卡加载职业培训券,解决劳动者先行垫付培训费的问题,实现对参培人员合理引导、报名检索、资金监管等服务。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焦非 摄)


凤凰卫视记者:  《意见》提出要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那么,请问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方面有什么详细的举措?谢谢。  杨洁:  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您关注准入问题。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商投资管理基本制度。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与有关方面一道,全力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让中国市场更加透明、更加规范。《意见》要求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我们将进一步抓好落实,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17-2020年连续4年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减少近2/3,在金融、汽车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制造业已经基本上放开,只剩4条。我们将通过缩减负面清单,重点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进一步放宽制造业等领域准入限制,更广泛地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同时,将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继续先行先试。  二是加大鼓励外商投资力度。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今年1月已经开始正式实施,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共增加127个鼓励行业领域。我们将推动完善有关配套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更多投向集成电路设备、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制造业,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更好发挥外资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根据国务院部署,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了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统筹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实施存在的问题,目前已经推出四批重大外资项目。今年将继续把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作为重大外资项目支持的主方向,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更好发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示范作用,推动地方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提供全流程服务。

  四是全面给予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部署,全国层面出台的税收、金融、社保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对内资外资企业都是同等适用的。我们将继续推动在招标采购、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依法平等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时,主动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推动各类惠企政策易于知晓、快速兑现、应享尽享。  五是大力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推动扩大开放需要更好的监管,防范风险。我们将继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外资安全审查等制度,推动建立健全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公平、透明、高效、安全的监管体系。同时,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智慧监管和智能服务能力,加快实现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谢谢您的提问。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焦非 摄)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司长,我们注意到国务院文件提出了要推进内外贸产品的“同线同标同质”,为出口产品转内销破除一些制度性障碍,在这些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有哪些举措?谢谢。  刘卫军:  谢谢您对“三同”工作的关注,这也是一个挺专业性的问题。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顾名思义,就是内外贸产品的生产线相同、标准相同、质量相同,所以称之为“三同”。推进内外贸产品的“同线同标同质”,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决策部署,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内市场供给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的重要举措。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写进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再次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专门谈到了要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足以体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市场监管总局发挥我们的职能作用,近年来在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这项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从2016年开始,我们局先从食品领域开展了推动“三同”工程,同时也搭建了“三同”工程信息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在这个信息平台上,有1万种食品农产品,近期也在向消费品领域发展,目前有200种消费品也是上了“三同”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总局去年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专门发布了总局的第39号公告,就全面推进“三同”工程,又作出了新的部署,推动“三同”这项工作由食品农产品进一步扩展到一般的消费品和工业品。总局第39号公告在推动“三同”这项工作中,跟以前相比,已经做了非常大的调整。过去“三同”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组织推动,政府部门是主导单位,包括制定相关“三同”的政策,包括发布产品目录、评价的规则、搭建信息平台、组织宣传活动、发动企业参与,前面这几年都是由政府直接主导推动。因为这项工作在初期阶段,由政府主导引领,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三同”工程向纵深发展,39号公告做了很大的调整,也是按照“放管服”改革的精神,今后的“三同”工作,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为此,下一步在推进“三同”工作中,将围绕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产品是不是符合“三同”的要求,企业自己来判断,企业如果认为符合,就可以做自我声明,也可以找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更多的是由企业来做相应的判定。同时,要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作用。行业组织更多地是做好相关信息的服务、宣传推广、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工作。以前我们总局搭建的“三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符合“三同”要求的这些平台,政府都移交到了相关方成立的“三同”促进联盟,由它通过市场机制向前推进,向社会提供相关的“三同”方面的信息,包括宣传推广等等,都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另外,发挥专业技术机构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引领第三方一些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符合“三同”产品的技术服务。所以,今后政府部门主要任务就是支持、引导和规范,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谢谢。

寿小丽: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政策例行吹风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